胃肠镜检查前,为什么还要抽血、做心电图呢?
发布时间:2025-04-16 09:41:08 来源:二附院 阅读数:0
很多朋友来医院看病都遇到过这种情况,做一个胃镜检查,为什么医生还要开抽血、心电图检查呢?是不是医院、医生滥检查、乱收费呢?内镜检查作为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医疗诊断手段,在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然而,在进行内镜检查前,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抽血和心电图检查。这两项看似与内镜检查并无直接关联的检查项目,实际上对于保障检查的安全与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。今天,就让我来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术前检查这些事儿。胃肠镜检查前一般需要检验的血液项目有:血常规、术前免疫四项(也叫术前感筛)、凝血四项。主要评估患者有无炎症、重度贫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,这些指标也往往是提示某些胃病,也能指导内镜医生在检查、诊断时候有所注意和侧重;另外,血小板数目还能判断凝血机能、出血倾向,在需要活检或镜下治疗的时候会引起注意。通过抽血检查可以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、艾滋病、梅毒等传染性疾病。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能存在于患者的血液、体液中,在进行内镜检查时,若器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,就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。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,医院可以对内镜器械进行特殊的消毒处理,采用更为严格的防护措施,防止病原体在不同患者之间传播,保障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。因为胃镜和肠镜是消毒后重复使用的,如有特殊感染,需要专门消毒处理,避免交叉感染;携带这几类病原体的患者使用的胃镜、非一次性器械,都要经过特殊的消毒程序,如使用单独的消毒包,除了一般的消毒流程外还要多次消毒,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验。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、纤维蛋白原等指标。内镜检查过程中,可能会对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,导致出血。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,出血可能难以自行停止,从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。通过抽血检查凝血功能,医生可以提前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,对于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,在检查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,如补充凝血因子等,以降低出血风险。有些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、华法林、氯吡格雷等抗凝、和消炎止痛类药物,以及某些激素类药物,活检或切除术时易出血,这时便需要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才能明确;还有极少数人是隐性出血性疾病,比如血友病,很可能在胃肠镜检查后出血不止,出现危象。因此,事先知道患者的凝血情况,便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准备,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。另外,顺便提醒一下:胃肠镜检查前,要停用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、华法林等抗凝、抗血小板药至少5天!如果一周内曾经化验过,再胃镜和肠镜检查,可以不再重复化验,但是你需要向医生提供真实的化验单据;如果超过1周,就必须重新化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。因为这两项检查的时效均为1周,而术前感筛的乙肝、丙肝、梅毒、艾滋检查的时效则是3个月,也就是3个月内做过相关检查,也可以不再检查。许多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时会因为紧张、不适等原因导致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,增加心脏负担。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心脏疾病,如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等,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、心律失常发作等严重心血管事件。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脏的电活动异常,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,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,判断患者是否能够耐受内镜检查。对于一些需要在麻醉下进行的内镜检查,如无痛胃肠镜检查,心电图检查结果尤为重要。麻醉药物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,影响心脏的功能和节律。通过心电图检查,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,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,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,确保麻醉的安全有效。内镜检查过程中,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,如恶心、呕吐、咳嗽等,这些反应可能会导致胸腔内压力变化,影响心脏的血液回流和输出。对于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,这种压力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,甚至诱发心力衰竭。通过心电图检查,医生可以提前评估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,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,降低检查过程中的心血管风险。即便如此,麻醉胃肠镜还需要全程心电监护直到患者离开复苏室。总之,在胃肠镜检查中,这四项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的必要性是经过检验的,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。这些做法,不仅是对医疗实践经验的肯定,也是最大限度、最大范围的保障公众健康。